一个珍贵的搪瓷脸盆常心乐是1987年新安电厂(万基控股集团的前身)成立后招收的第一批工人之一。在他家里,珍藏着一个掉了好几块搪瓷的旧搪瓷脸盆,脸盆的底部印有“建设电厂 集资留念”的字样,落款时间为1990年6月。
常心乐的老家在新安县原西沃乡马蹄沟村,他现在是万基控股集团下属企业铝业二公司安全处处长、环保处处长。说起这个旧搪瓷脸盆,他总会想起电厂建设时难忘的情景。
20世纪80年代,新安还是国家级贫困县。为了摆脱贫困,县里借助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,决定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,通过贷款和群众集资的方式,兴建装机容量为2×2.5万千瓦的小型电厂。
“为建电厂,全县干部职工每人集资一个月的工资,全县农民及城镇居民每人集资两元钱,在外地工作的新安籍干部职工,也纷纷把集资款寄回家乡。”常心乐说,他的父亲常安祯时任县医药公司下属药厂厂长,当时集资了60元钱。
那时候,常心乐的母亲体弱多病,哥哥、姐姐待业,父亲一个月的工资要养活5口人,日子因此变得捉襟见肘。常心乐当时上高二,星期天经常步行6公里的山路回西沃乡的家中背干粮和咸菜,舍不得用2毛钱坐公共汽车。常心乐说:“尽管生活艰辛,但全家人对集资办电厂的事情感到非常自豪。那时候村里没有通电,我晚上写家庭作业用的是煤油灯,全家人都期盼电厂能早点儿建成发电,改变生活状况。”
1987年4月1日,新安电厂奠基,7月正式动工兴建。让常心乐和家人高兴的是,他如愿成了电厂成立后的第一批工人。“当时我正上着高三,我父亲得到了新安电厂招工的消息,就到学校里动员我放弃高考,全力备战电厂的招工考试。”那年,新安电厂通过严格的考试,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了280名工人。
1989年4月和10月,新安电厂两台机组先后并网发电,与国内同期同等规模的电厂建设相比创造了速度快、投资小两个奇迹,不仅结束了新安“富煤贫电”的历史,而且鼓舞了新安人民脱贫致富的斗志和信心。
1990年6月的一天,常安祯喜滋滋地带着一个搪瓷脸盆回到家中,一进门就高兴地向全家人宣布:电厂集资款退了,也分红了,还发了这个搪瓷脸盆当纪念品。
新安电厂建成后,在以煤电为基础、铝产业为主干的企业构架上,广纳资金,多元经营,一步步拉长产业链条,实现链条对接,历经艰苦创业、滚动发展、管理创新3个历史阶段和“新安电力集团”“万基控股集团”两次名称变更,现已成为一家集煤炭、电力、冶金、化工、建材、铝深加工六大支柱产业于一体的全国500强大型企业集团。依靠工业的拉动,新安也由国家级贫困县跻身河南省经济强县行列。
常心乐说,这个搪瓷脸盆一直陪伴着常安祯走过了10多年的人生路,使用中曾经磕碰掉几块搪瓷,老人家心疼得不得了。常安祯去世后,常心乐就把搪瓷脸盆用红绸包了起来,放在了衣柜中。每次打开衣柜看到这个搪瓷脸盆,他就会想到当初建设电厂的不易,更能感受到改革开放给新安乃至整个国家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搪瓷脸盆是空的,但里面盛满了对往事的记忆、对发展的感恩和对未来奋进的激情!